close

 


學習英文的誤區在哪兒,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學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告訴你學英文的真實方法和誤區分析,供大家參閱!

 

 

  告訴你學英文的真實方法和地雷分析

 

 

  1.一直以來,人們對不同年齡掌握語言作用在生理上的區別一直有懷疑和爭論,而今通過“fMRI功能核磁共振”這一新技術,證實了以往對“不同年齡段語言形成機制不同”這一猜測的真實性,也就是確實存在生理上的關鍵期。

 

 

  2.為外語思維的存在提供了證據。形不成這個新的“外語語言區”就無法用外語思維,只能在自己的記憶中“調取”外語知識,(成年人啞巴英文的本質)。關於這一點,下面會做更深入的分析。

 

 

  3.不同國家的語言,形成的機理和在大腦中存在的位置是一樣的。

 

 

  4.儘管存在關鍵期,但語言能力實現的最終結果,成年人跟兒童應該是近似的,但實現過程應該就是遭成效率差別的主要原因。分析和改進實現過程,也就是語言區形成的過程,定能提高實現效率,而縮短形成時間。 兒童獲得語言的過程跟成人學習語言的不同:

 

  這一課題學術界爭論不休。因為沒法敲開人腦來觀察,大多只能使用間接證據,所以各派誰也不承認別人的實驗的權威性。就不再拿科學資料煩大家了,先簡單分析一下兒童獲得語言和成人學習語言的過程到底有什麼本質區別,成人應該如何象兒童學習“獲得語言”的技巧吧。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大腦有左右兩個腦半球,每個腦半球負責不同的功能。

 

絕大部分的人,左腦負責的是:數位,邏輯,計算,推理還有語言。

右腦負責的是:圖像,色彩,音調,旋律還有浪漫。

 

有人簡單總結為左腦是邏輯腦或理性腦,右腦是圖像腦或感性腦。(美國科學家曾進行過人群左右腦功能位置統計的比對,發現右手優勢的人,95%是這一順序,5%是左右顛倒的。而左手優勢的人,即我們說的左撇子,居然也是大部分人符合這一規律,達75%)。

 

嬰兒大腦所具有的神經元突觸數量大約是成人的兩倍,負責左右腦的聯繫的神經也比成人豐富,所以小孩子在獲得語言時,左右腦一起緊密配合使用。

 

而到了大約六歲時,有人研究說如果這些神經元突觸還不使用就開始消退,有人研究說左右腦的神經鏈沒有開始使用就開始萎縮(還有說斷裂的),到了十二歲,這些神經元突觸啊鏈啊就只有小時候的一半了。

 

所以成人以後,左右腦分工開始變的重要,但學語言的優勢反而失去了,因為成年人開始只主要應用左腦來“學習”語言了。儘管目前科學證據還不夠豐富,但這一分析還是合理的。

 

於是成年人和兒童對語言的掌握出現的本質區別。 

  先看成年人如何學習語言,這個大家比較熟悉。

 

大家聽說過很多學習方法,看過很多教材,見過一些成人學習外語的成功案例,但大多都是在用同一類方法在學習外語,即用“記憶”的方法。

 

大家看到這裡覺得奇怪:沒錯啊?學英文不就是靠記憶嗎?背單字,背句子,背文章。誰記憶力好或刻苦記憶誰就最厲害。我就是記憶不好。

 

但記憶有錯嗎?我們往下看錯在哪裡了。記憶完了存放到了大腦負責記憶的區域,形成的是對這種外語的知識的

 

  記憶。記憶過程符合記憶規律,大家最熟悉的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Ebbinghaus 的記憶曲線,即記憶-遺忘-再記憶。

 

有人說要忘掉七遍才能不忘,這裡不再對記憶規律多討論,總之很辛苦。語言的變化是非常複雜的,不能說只有兩萬句英文,應該說有無數種組合,專家分析有幾百萬種常用組合,當然包括了一般人使用的近兩萬個單字和上萬個片語。(英文單字一般是一詞一意,個別的是兩意。但片語一般都是多意的,比如take off, 要按意義數分,片語可要比單字量還大了。)

 

所以要有相當大量的知識才能準備應付這麼多的變化。要達到相當的知識量,一般需要至少9000小時的記憶時間。對大多數時間緊張或稍缺毅力的同學來講,實在是太難了。

 

9000小時意味這什麼?一天一小時需要近30年,一天3小時要近10年。當然有些人確實是用這種方法學會外語的,但真太不容易了,後面我們會做些案例分析。但先在這裡對那些靠刻苦努力成功的同學表示十分的敬佩!

 

  總之,成人學習語言的過程是:記憶——記憶區——知識。

 

那兒童是如何掌握語言的?剛才說了,他們在掌握語言時,是左右腦緊密配合的,更準確說,是用右腦幫助左腦實現建立語言區。大家還記得右腦是圖像腦吧。兒童在最初聽到任何語言的時候,一上來肯定是不懂的。

 

但因為他們沒有語言,再給他們解釋也是無用的。那怎麼辦?沒人著急,人家自己有辦法。他們通過在出現這些詞句(一般先是簡單辭彙,更嚴格說是只這些辭彙的語音)時的場景圖像的觀察(當然還包括觸覺,嗅覺等其他輔助的感官刺激,盲童甚至僅靠這些輔助感官刺激),而猜測這些詞句大概代表的含義,並與圖像進行“聯繫”。

 

經過幾次的重複刺激後,形成了對這一語音符號的“條件反射”,在大腦語言區的位置形成了腦神經的一個網路結構逐漸構造該語言的語言區,最終實現了用這種語言的語音符號思維的能力。這個過程實現起來,既輕鬆,又快捷,成年人望塵莫及,而總是感到驚歎。

 

 

  總之,兒童的語言獲取過程是:猜測——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語言區——實現語言思維。

 

 

 

  語言條件反射

 

  說起語言是一種“條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還真沒太多人反對。大家在中學就學過,語言現象是“第二條件反射”,所以語言本身也叫做“第二信號系統”,使用工具和語言條件反射是人類特有的能力。

 

 

不過應該有相當多的同學記得。當然,後來科學家發現通過語言條件反射的訓練,黑猩猩能夠聽懂相當數量的單字(目前最多幾百到一千個詞,還都是英文),只是不會說,因為沒有人類這麼複雜的發音系統,但可以用手語回答。還發現黑猩猩會製作和使用簡單工具。這一下,人類特有的東西越來越少。

 

等哪天黑猩猩學會了生火取暖,這事兒就真有點那個難說了。可大家到了學英文時,往往忽略了語言是條件反射這一事實。通過調查發現,大家最後對什麼是條件反射,還都說不太清了,還總是和記憶混淆。我們先復習一下: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早在上世紀初就奠定的經典條件反射的基礎。他的實驗方法是,把食物顯示給狗,測量到狗會大量分泌唾液。這叫非條件反射,不需要條件。

 

但如果隨同食物反復給一個並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中性信號刺激,如鈴聲,經過一段時間重複刺激後,狗會逐漸在只有鈴聲而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就分泌唾液。一個原是中性的刺激與一個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而使狗學會對那個中性刺激做出反應,這就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內容,稱為第一信號系統。另一類是抽象信號,即語言、文字稱為第二信號系統。

 

第一信號系統就是對第一信號發生反應的大腦皮層機能系統,將直接刺激轉為機體各種活動的信號。第二信號系統是對第二信號(語言、文字)發生反應的大腦皮層機能系統,它是將第一信號系統的單純刺激轉變為具有抽象意義的詞語的信號。第二信號系統是在第一信號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反過來又影響和支配了第一信號系統。

 

 

 

 

  告訴你學英文的真實方法和誤區分析2

 

 

 

  關於兒童語言獲得和成年人學習語言的過程對比,有必要再加以說明。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路線,正是造成語言學習能力差異的主要原因。

 

  我們先看兒童的語言獲取過程:猜測——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語言區——實現語言思維。我們倒著往回看:語言是思維,大家已經同意。

 

學術界有三種說法

一是語言決定論,認為語言決定思維;

二是思維決定論,認為思維帶動語言;

三是認為兩者互相依託。

 

其實三者不必爭,都認為語言和思維緊密結合。那大腦的語言區呢?這一問題上上世紀就解決了。

 

1861年,法國醫生保羅.布洛卡(Paul Broca),準確地找到了語言區的位置,於是該語言區被命名為布洛卡區。十幾年後,德國醫生魏尼克(Wernicke)又發現了大腦中另一個負責語言的區域,後也被以發現者名字命名。大腦中的語言區最主要的是這兩個,他們都不是負責記憶的。嬰兒剛出生,大腦像白紙一樣,隨著開始接受“色、聲、香、味、觸”等刺激,腦神經開始忙起來。這些神經主要集中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即灰質部分中,而灰質下面的白質,則是這些腦神經的長纖維。這些纖維由絕緣材料包著,分別向各處傳送電脈衝。語言區的形成是通過這些神經纖維按一定規律鋪墊而成。

 

具體形成的腦神經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我們只能從外界現象和腦受損傷的症狀觀察,這裡不再細說。從外界看,是條件反射形成的。

 

 

  那成人學習語言的過程:學習——記憶——記憶區——知識這一途徑呢?我們已經知道語言不是知識(有某些知識的成分,但那不是語言能力的本質),那語言是否在記憶區?學醫學和心理學的同學比較清楚不是。

 

就算我們沒專業知識,但有這樣的觀察:有的人記憶受損,什麼都記不得,但說話沒問題。他怎麼沒把語言忘了呢?原來語言本不是記憶。

 

大家記得成龍演的“我是誰?”或Matt Damon演的“伯恩的身份”吧?兩人都是連自己名字都不記得了,但說話甚至多種外語都會說。

 

既然本不是記憶,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會忘記”,當然也就知道語言不應該是靠記憶或“背誦”得來的了。而記憶的方式正是成年人學習的主要手段,有人抱怨忘了也就不奇怪了。

 

 

  關於記憶力

 

 

  這裡順便來討論一下記憶力和年齡的關係。大家知不知道人的一生多大歲數時記憶力是最好的?10歲?18歲?越小越好?錯!是30歲左右。

 

一般實驗顯示是25到30歲,有些單純真對女性的實驗甚至發現是35歲40歲。年紀大,記憶力是非常好的,認為不好純屬為懶得記自己找藉口,而自我暗示的結果還真讓你記不住。

 

其實如果正常使用大腦,到70多才開始記憶損失明顯。而年紀越小記憶力越差,3歲時實際上長期記憶力幾乎是零。所以大家3歲以下的事一般都記不得,有幾件事記得就了不得了。

 

怎麼老有人說小孩子記憶力好呢?三歲小孩給他換個媽他過幾天就不記得了,還說好呢。所以我們發現很多家長讓小孩子背東西,古詩啊什麼的,正是違背了兒童的思維特點而強迫他們使用最不擅長和現在最不用的東西,而放棄和壓制了他們應該開發的那些智力。

 

每次想到這裡總來氣,大人學習受點苦也罷,小孩子受了罪還受害。真是害人不淺呀!大家也許聽說過國外上小學上課儘是玩兒,很早就放學了,回了家哪有什麼作業呀?還是玩兒。有作業也都是些小遊戲,小實驗項目等。到了中學還這樣,天天關心課外活動能力和交際能力,13歲沒找物件老師還找去談話問是否和異性相處有問題。(很多台灣移民小孩被老師找,回來一問是這事兒,家長當時都嚇壞了。)然後也沒有什麼高考,過SAT就成。SAT上那數學題讓咱初中小孩做,全滿分,這些小老外那叫覺得難。你說他們不怕耽誤下一代?不怕,人家明白著呢。

 

  我們還是說說這和學語言有什麼關係?明明是成人記憶力好,學習能力強,3歲小孩沒什麼記憶力,理解力跟成年人更不能比,可成年人學語言困難,3歲小孩最容易。其他原因不談,單從記憶上看,剛好是因為成年人記憶力好而且用記憶去學語言,所以困難;小孩記憶力差,而剛好不用記憶力學語言,所以容易。剛好又證明語言獲得不是靠記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lie 的頭像
    Julie

    Julie's English Wonderland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