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著名語言學家Greg Thomson說的:“外語學習的原理是如此之複雜,以至於沒有人能說清楚;
但掌握語言的過程又是如此之簡單,以至於不需要說清楚。”
討論語言學習的原理,是件非常複雜的事,在下當然也沒把握能描述得很清楚。
而且因為外語學習就連學術界都存在很多尖銳的爭論,本人也不敢說自己有把握能把爭論化解。
但還是決定先從簡單入手,做些抛磚引玉的工作吧,探討一下外語學習的真諦,
特別是對大家在外語學習上普遍存在的誤解進行分析和澄清,希望能對外語學習者有所幫助,對外語教學工作著有所啟發。
現在把以前演講的部分內容整理一下發在這裡,希望和大家探討。
一、理論篇
對外語學習的主要誤解
我們普遍對學外語學習方法的認識是:
1.要有語言環境,多跟外國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國,不久自然就能會說了。
2.學習外語要多記多背,也就是說是用記憶學語言。
3.想糾正發音,一定要專聽和模仿純正的發音,比如BBC或VOA那種。
4.要學習外語文法,如果文法熟練,說句子就正確了。
5.要有詞一定詞彙量,要大量背單字。但背英語單字很難。
6.以前學的是書面語或過時的英語,和現在口說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口說不好。
7.學外語必須非常刻苦,長時間反復練習。
“全錯!而且不但錯,事實正好相反!”
“怎麼會錯呢?難道學外語不是在語言環境下最好嗎?
難道想糾正口音不是要聽標準的發音嗎?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怎麼會錯呢?
誤解1:想糾正發音,就要不斷地聽純正的發音?
大家一定都認為,要想學好發音,或糾正自己不標準的發音,當然要去聽純正的,標準的發音啦,最好是地道的英國音或美國音了,這還能錯?
不幸的是,剛好錯了,而且正好相反。
語音專家發現,成年人要想糾正自己的發音,不能只聽標準發音,而是要聽大量的“非標準發音”,也就是說,帶口音的發音。
比如德國口音的英語,法國口音,義大利口音,印度口音等,而且種類越多越好
這是怎麼回事?
這個結論的來源,要從當年哈佛大學的語音專家們,在做口音研究時,用日本人做試驗講起。
各位知道為什麼做語音實驗會用日本人嗎?大家普遍會答是因為日本人發音說英語很難聽。
大家都知道英語有大約44個發音(母音加輔音),而日語只有大約30個。於是日本人在說英文時,很多音是發不出來的。
比如“日r”的音,所以不會說。很常用的read and write,日本人只能說成lead and light. 於是當時哈佛大學就找了在美國的成年後才到美的日本人做實驗。
首先問這些被實驗者,read和lead兩個音,大家聽得明白嗎?
大家一致答聽的出區別。接下做了實驗,讓這些日本人聽許多“r”或“l”打頭的詞(不給看拼寫),二選一的答案,做完了測試,發現大家的正確率是50%。
各位已經發現問題了,二選一能答對一半,實際就是根本不會,純粹瞎懵,命中率當然是一半。
結論已經出來了:發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問題,而是耳朵的問題.
那麼這些被做實驗的日本人都在美國生活了一段了,天天聽標準音,為什麼改不了口音?
原因是:
成年人的耳朵聽音不准,分辨能力低,
聽不准一個不在自己母語語音範圍內的新標準發音,也聽不出自己和標準音的區別(可能自己覺得有些區別,但具體也說不明白),
以為自己已經發到標準了,其實還有差距。
科學實驗告訴我們,只有小孩子的耳朵對各種語言有高解析度,才可以聽准任何語言的發音而模仿到位,成年人不行了。
具體說,大多數人到十二歲以上就不行了,這個能力失去了。
而實踐經驗證明,多聽各種非標準音,有助於成年人提高聽力敏感度和分辨力,從而達到定準和自然糾正自己發音的效果。
(什麼是各種非標準音?比如英文“very-interesting”,法國口音是“vehi;intehisting”,日本口音是“veliindelisding”,中國口音是“外瑞-因踹斯停”)。
當經過一段時間仔細聽和分辨各種口音的適應訓練後(當然不是僅聽非標準音,要和該句的標準音以及自己的模仿發音進行對同時比訓練),
聽者的聽音敏感度提高了,甚至能準確分辨帶口音的人來自哪個國家,發音就自然進步了。
這是成年人糾正發音的科學方法,跟大家想當然的結論正好相反。
誤解2:要有語言環境,在國外待一待就自然會說了?
原理是一樣的:
多聽各地人的口音,並進行比對訓練,耳朵敏感度越來越高,口音就越來越小。
這是成年人科學的糾正發音的方法。
誤解3:文法不行,詞彙量不夠?
“啞巴英語”是如何造成的呢?我們先來做個實驗。
我說一句外語大家仔細聽。:“SIX FIVE SENVEN THREE SIX EIGHT NINE FOUR”。
大家聽到了什麼?答:六個數位,可能是個電話號。是幾啊?“六五七…什麼什麼四。”這是一般同學的答案。
為什麼沒聽懂?是單字量的問題?不是。是文法問題?不是。是發音問題?不是。那是什麼?
這時總算有人醒悟:我剛才在那裡反應中文呢。
我剛聽英文時,坐在那裡在腦子裡把它們飛快地轉換成中文,才轉一半您就說完了。
原因找到了。大家原來都在那裡默默地翻譯呢。
可在座的沒一個翻過來的,是何故?
科學家做過實驗:如果聽到外語需要必須在大腦中翻譯的話,正常速度的語言一般人只能翻譯到第三個字就跟不上了,
個別人能翻出四個,幾乎沒有人能超過四個。
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過四個單字的呀。所以我們很多同學總在那裡重複簡單英語而提不高。
那我練得很熟,翻得特快,行嗎?
答案是:永遠也不行。
可大家為什麼非在腦子裡翻譯不可呢?
因為大家聽到英文時實際上腦子裡空空沒概念,但都學過每個英文字的中文解釋,想一下中文解釋就明白了。
所以都在那裡努力“轉換”而做不到。
那能不能不想中文,聽到英文直接就理解?這是一種什麼狀態?
答案很簡單:要能用英文思維就行,說白了就是會用英文想事兒了。
而不是要說英語的時候,還得組織一下句子,想一下文法吧!
用什麼時態?過去時?完成時?現在時?進行時?將來時?單數複數?要加S嗎?男他女她?
總結:
1.出國,有語言環境,多和外國人交流也不一定能說的流利。
國外的語言專家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前提是如果能維持外語環境(不能每天縮在本族人中),那麼達到流利程度的時間需要年齡除以6。
也就是說,如果三十歲到國外,需要5年才會比較流利。
所以很多出國讀研究生和工作5年以上的同學,英語可能是非常流利的。
但我們發現,由於開始時基礎差,很難維持外語環境,所以很多移民留學生在國外5年以上外語仍很差。
2.學習外語不能靠多記多背。
大家知不知道人的一生多大歲數時記憶力是最好的?
10歲?18歲?越小越好?
錯!是30歲左右。
而年紀越小記憶力越差,3歲時實際上長期記憶力幾乎是零。
所以大家3歲以下的事一般都記不得,有幾件事記得就了不得了。
明明是成人記憶力好,學習能力強,3歲小孩沒什麼記憶力,理解力跟成年人更不比,
可成年人學語言困難,3歲小孩最容易。
其他原因不談,單從記憶上看,剛好是因為成年人記憶力好而且用記憶去學語言,所以困難;
小孩記憶力差,而剛好不用記憶力學語言,所以容易。
剛好又證明語言獲得不是靠記憶!
3.想糾正發音,單靠模仿純正發音是不夠的。
多聽各地人的口音,並進行比對訓練,耳朵敏感度越來越高,口音就越來越小。
這是成年人科學的糾正發音的方法。
4.要學習外語文法,不一定要文法熟練。
可以無可爭辯地說:文法無助於流利的交流。
對照文法來說話,是不可能說流暢的。
5.學外語不是單靠背單字就可以的。
日常交流一般5000詞就可以了,閱讀則需要15000左右甚至更多。
對於常用的這5000詞,應在頭腦中建立條件反射,養成英文思維的習慣。
其餘不常用的字彙,可使用詞根-詞綴的方法加以快速記憶。
6.以前學書面語不是造成口說不好的原因。
口說不好首先是聽力有問題。
按傳統的“文法-翻譯法”學習得到的外語,聽的時候都忍不住在頭腦中翻譯成中文,研究表明,
以正常的語速,句子超過四個詞,頭腦中的翻譯是很難跟上的。
說的時候,又忍不住對照文法,想說流利不容易。所以“文法-翻譯法”是明顯很有問題的。
7.學外語不是必須非常刻苦,更不是要長時間反復練習。
摩門教的傳教士,只需一年的外語(包括中文)培訓,就可以去傳教了。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的大量研究和實踐表明,
如果有符合理想的訓練系統,1000個小時完全可以達到日常交流的程度。
留言列表